“兩腳軟倒兮兮,周身莫得力;叫聲伙計吔,快把煙來取……”近日,來自重慶市梁平區、達州市萬源市和宣漢縣的10支薅草鑼鼓隊齊聚宣漢渡口土家族鄉,鑼鼓齊鳴、民歌飛揚,共同演繹了一場傳承非遺和文旅融合的文藝大戲。
“薅草鑼鼓”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巴人時期,那時的人們從漁獵轉為農耕,為驅趕野獸、祭祀山神而擊鼓鳴鑼吆喝,后演變成一種勞動山歌,被稱為土家族人的“勞動進行曲”,是原汁原味的田間音樂歌會。
在賽歌會上,村民的歌聲唱出了對生活充滿熱愛和向往、對勞動帶著責任和情感、對快樂夾雜風趣和自在的樸實情感。
“薅草鑼鼓”這一田間樂章,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宣漢土家族鄉盛行。當時,每個生產隊都有鑼鼓班子,有專門的“歌牌子”領唱,還有鑼鼓手專門負責敲鑼打鼓。幾十或上百人集體勞動時,“薅草鑼鼓”就在旁邊鼓勁加油,場面十分壯觀。
現在,為保護和傳承好這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,地方政府充分挖掘資源,開展非遺保護與利用研究,將薅草鑼鼓結合時代氣息,編排文藝節目搬上舞臺;融合當地旅游發展,用相對固定的薅草鑼鼓隊伍開展經常性表演,同時舉辦賽歌會,發動后代參與和傳承。
一曲曲山歌,把生活中的煩惱和憂愁唱到九霄云外,既讓人陶醉山間,又令人捧腹大笑。
□王夢
來源: